南朝不殆录 第104章 沈婺华

小说:南朝不殆录 作者:仁者为鬼 更新时间:2024-06-07 10:27:19 源网站:biquke.vip
  光大二年,十二月。

  注定是光大这个年号的最后一个月,到了明年就会改元,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。

  登基之后的陈顼,召见了从龙之臣侯胜北。

  他再也不能由美人捶着肩,斜倚着接见臣下了。

  在侯胜北眼中看来,陈顼正在努力地适应,如何正襟危坐地说一件事情。

  这位历经辛苦,荣登大宝的皇帝开口道:“朕能够走到今天,卿也立了不少功劳。”

  陈顼,今后你就只能自称朕了啊。

  侯胜北觉得君上这么说,听听就好,重要的还是后续下文。

  夺龙成功,自己能做的贡献十分有限。

  得到高门大姓的依附,主要还是靠陈顼自己的纵横捭阖和毛喜的谋划布局。

  自己擒韩子高、杀陈伯茂,与其说是帮陈顼清除障碍,不如说替萧妙淽出气,为二弟侯敦复仇的因素更多一些,反而是顺带占了便宜的。

  要说自己起到最大的作用,还是最后给章要儿的那颗鱼饵吧。

  而且,这件事情还不算完。

  果然陈顼马上来了个转折,愁眉苦脸道:”如今诸事底定,太皇太后那边,朕都不敢去见她了。侯卿可有良策为朕解忧?”

  这事还能有什么良策,找到陈昌的下落,禀告太后,以解思儿之苦呗。

  “此事非卿不能为之。”

  陈顼立刻把锅甩了过来。

  也是,陈昌还是十六岁的少年时就前往江陵,现在已经是三十出头的壮年。

  朝中知道他成年之后模样的不过陈顼、毛喜、还有自己等或在北周共处,或去迎接陈昌的寥寥数人。

  而且此事不适合委托他人去办,知道这個秘密的人越少越好。

  如果能够了结阿父的这桩过往旧事,侯胜北认为很有意义,此事的确非自己莫属。

  不过有件事他要先问清楚:“请问对那人,陛下如何打算?”

  陈顼突然板起脸,一字一句道:“朕若说,听闻又有了盗匪呢?”

  侯胜北并未退缩,直言谏道:“此一时彼一时,此人与陈伯茂不同,并无威胁。”

  “有些人的存在本身即是威胁。”

  陈顼没有放过他,继续质问道:“卿不是效忠于朕么,为何不愿替朕消弭威胁于未然?”

  侯胜北叹了口气:“八年了。一个隐姓埋名八年之人,以陛下的心胸会容不下么?”

  “哈哈。”

  陈顼立刻换回了平日表情,爽朗笑道:“还是吓不住你。”

  侯胜北无语,陈顼你都做皇帝了,这习惯真得改改。

  只听陈顼道:“如今朝堂齐心,朕又怎会做出这等事情。当年他既能为了大局放弃御座,朕也理当成全太皇太后的心愿。你且放心去。”

  侯胜北接下了这个任务。

  如今也只有他,最适合给此事一个交代。

  而且完成了这件事,就可以回家去见亲人了。

  就在侯胜北领命,准备退下的时候,陈顼叫住他,像是憋着笑:“可是太皇太后又说了,你一个人去,她很不放心,得有人陪着。”

  侯胜北心想也是,谁知道自己找到陈昌之后会做出什么,太皇太后安排亲信随同监视,属于人之常情。

  不过章要儿不放心的,应该包括你陈顼吧,凭什么伱就好像置身事外一样?

  陈顼果然摆出一副于己无关的模样,还安抚道:”放心,太皇太后派的是位宗亲外戚,又是吴兴本地人,相信一定会帮上你的。”

  他好像想起了什么:“对了,没准你们还认识。”

  -----------------

  于是等到出发之时,侯胜北无语地看着一辆牛车,和站在一旁,不满十五岁的少女。

  少女微微欠身,态度谦逊有礼,嗓音清脆可人:“请问您就是故侯司空之子,侯将军吧。此行有劳了。”

  侯胜北看她确实有些面善,陈顼说两人没准认识,一时想不起来哪里见过。

  可恶,自己见过的女子屈指可数,怎么会记不住呢?

  少女见他努力思考的样子,好意提醒道:“家父乃前仁威将军、东阳太守沈君理,曾监南徐州事,小女子沈婺华,那时与侯将军曾有一面之缘。”(注1)

  “是你!”

  天嘉四年,那个在后院小楼,凭窗而望,哭哭啼啼的小姑娘。

  时间转眼过去五年,女大十八变,小姑娘身材抽条,成了一副大家闺秀模样,怪不得自己一下子没认出来。

  如今面前的少女,温婉娴静,沉稳淡定,谈吐举止十分得体,似乎能抚平世间忧愁。

  如同一株庭院中的玉兰花,散发着淡淡芬芳,使人不觉间心醉。

  可是她自己,怎么好像还是带着抹不去的愁意呢?

  难道还在记挂数年前过世的娘亲?

  侯胜北看人得了毛喜的真传,心想多半就是如此了。

  少女被他看得微羞:“侯将军,我们启程吧。”

  侯胜北早已不是当年初遇萧妙淽那时,不知如何应对女子的青涩少年,闻言点头道:“好,本次乃是私下查访,须防言谈间露了行迹,将军之称呼有所不妥。”

  他想了一下:“既然两家父辈有交,你我兄妹相称如何?我痴长几岁,称你小妹,你叫我侯兄便是。”

  “侯……兄。”

  沈婺华想到两人一路同行,也需有个称呼,默念一遍,提起裙角登上牛车。

  驾牛摆了摆脑袋,慢悠悠地迈步出发了。

  侯胜北长叹一声。

  妙娘,看来我回乡的预定,得大幅推迟了啊。

  ……

  建康至吴兴郡长城县,四百里路程,快马五、六日的路程,足足走了近二十天。

  两人沿途对话甚少,不过还是有些交流。

  沈婺华身着齐衰,相比最重的斩衰,区别在于缘边部分并不毛糙,缝缉整齐。

  沈君理之父去世,她为祖父丧服,梳丧髻,一根寸许白布从额上交叉绕过,束发成髻,以一尺长的小竹为笄,称为箭笄。

  “侯兄,小妹如此装扮,你是否觉得晦气?”

  侯胜北摇摇头,谁家还没有个红白事呢。

  他身着常服,带了一个孝装女子行路,稍显有异而已。

  不过沈婺华日常端坐于牛车中,又能有多少人知道了。

  至于为什么章要儿会派沈婺华一个少女前来,因为其母会稽穆公主是陈昌胞姐,陈昌乃是她的舅父。(注2)

  而沈婺华据说要许给陈顼的长子陈叔宝,由她出面,两方面都比较放心。

  现在最不放心的,大概就只有一个人。

  “侯兄,你打算如何寻人?”

  侯胜北头疼,阿父就留下一句:主公一脉隐居故里。

  陈霸先的故里吴兴郡下辖十县,东晋即有二万四千户,如今怕不有数万户。

  就算把范围缩小到长城县,那也有二千余户人家,总不见得一家家地敲门询问吧。

  何况陈昌还未必就在长城县。

  侯胜北努力整理思路,很没自信地道:“昌世子若是寻地隐居,想必会找一处风景独好之处,我们不妨从这边找起?”

  沈婺华并无异议,或者说她性格良善,不擅长当面拒绝他人,颔首表示赞同。

  好在沈家是本地大姓,在吴兴保有宅院,无需去客栈居住。

  只是留守的管家老仆看到自家小娘子带着一个陌生年轻男人回来,很是上下打量了一番。(注3)

  侯胜北腰佩长刀,气宇轩昂,一看就不是普通护卫,管家老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物,老老实实地行了个礼。

  沈婺华注意到老仆的眼神有些异样,想要解释又不知从何说起,郁闷地回自己的闺房去了。

  ……

  次日,两人开始了寻找陈昌之旅。

  沈婺华从小在此长大,知道本地风景优美之处,由她带路去往各处探访。

  正值腊月,东方梅园寒梅怒放,朱砂、美人、玉蝶、红萼,朵朵盛开,一片十里香雪海。

  银杏长道,金黄色的树叶已经落尽,在地上铺成厚软的地毯。昔日萧宝卷打造金莲,潘玉儿婀娜而行的景象可略知一二,是为步步生莲。

  仙山湖畔,一道长堤贯穿东西,漫步其上,碧水无染,清冽可人,亚赛西湖苏堤。

  两人沿着太湖之滨漫步,云影波光,相映成趣。

  偶有遇到几只鼍龙,侯胜北见其长得凶恶,护在沈婺华之前,拔刀戒备。

  沈婺华却不像普通女子见了蛇虫凶兽一般害怕,说此物并不伤人。

  本地人称其猪婆龙,也就只能扑食些鱼虾青蛙,连鹅鸭都斗不过,还经常被洗衣服的大妈用捣衣杵痛打。

  侯胜北看着此物短短的鳄吻,圆溜溜的小眼睛,忽然觉得它有些蠢萌可怜。

  这几日下来,他其实觉得愚蠢可怜的其实是自己,出的这个主意实在不怎么样。

  风景是观赏了不少,陈昌的下落毫无音信。

  沈婺华没有责怪他,但是无形的压力落在他的肩头,每次二人出行,侯胜北都是心怀愧疚。

  这到底是找人,还是结伴游山玩水?

  ……

  转眼年关将近。

  侯胜北开始认真考虑别的办法,能否动用官府之力,还能保持机密。

  否则就凭两个人寻找,如同大海捞针。

  夜灯初上,又是毫无收获的一日。

  他自己都走得脚底板有些生痛,何况沈婺华一个女子?

  刚想到此处,沈婺华端了一碗面过来:“这是小妹家乡的干挑面,侯兄尝一尝吧。这项差事,连累得你年节归不了家,实在是过意不去。”

  侯胜北心说太皇太后和陈顼交代的事情,要你一个小姑娘过意不去做什么。

  嘴上则是说道:“反正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陈昌,你不妨回家过年,待年后再来,我继续在此探访一番。”

  沈婺华听得此言,神情落寞:“家慈和祖父相继过世,我已经五年不知过年是何光景了。家父结庐守墓,我回去也是一个人。”

  侯胜北心生同情,这少女八、九岁就没了母亲,确实可怜。

  听她这话,这数年以来,就没过上几天开心的日子。

  不过听到提及沈君理,一件往事闪过心头。

  侯胜北正要说话,见沈婺华也若有所悟,两人异口同声道:“有了!”

  沈婺华忸怩腼腆,侯胜北让她先说,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。

  天嘉元年七月,就在迎接陈昌的几个月后,陈蒨下诏推行土断,清点户籍人口。

  负责此事的,正是时任左民尚书的沈君理。

  侯胜北还曾经陪着阿父,听沈君理前来汇报土断的统计结果。

  陈昌迁回故里,若是当时留下记录,不就可以按图索骥了吗?

  两人找到解法,均感兴奋。侯胜北就要飞马赶回建康,请令调阅籍册。

  沈婺华说不必麻烦,长城县令是她族叔,待明日拿个帖子去拜访,查阅籍册这等小事还是肯帮忙的。

  这次两人说了不少话,面都快凉了,她觉得有些不好意思,让侯胜北趁热吃,说罢赶忙转身离去了。

  ……

  可算有办法了,办完了这事,赶紧回家去。

  侯胜北心情愉悦了许多,吃起那碗干挑面。

  顾名思义,面没有汤水。

  他把细棱形,不宽不粗的面条高高挑拌,让少量的油亮汁水均匀地沾在面条上。

  入口温润,细腻中带点微甘。

  边上摆了几个小巧的食碟,盛着大排、肥肠、猪油渣、荷包蛋等浇头。(注4)

  《礼记》曰:君子不食圂腴。郑玄还专门做注:说圂就是豢养的猪,腴就是肥肠。

  侯胜北此刻把先贤的教诲抛之脑后:到嘴的肉,好吃就行,管他什么礼法呢。

  我武人一个,又不打算做什么不吃肥肠、坐怀不乱的君子。(^_^)

  可能是事情有了解决办法,这碗面,侯胜北吃得极是香甜。

  ……

  次日,面对几本薄薄的籍册,两人犯了新难。

  本来以为问题可以迎刃而解,谁知籍册只有姓名、年龄、家庭信息,还是不容易筛选。

  姓名可以伪造,陈姓追溯起源,改为妫甚至胡都有可能。昌可以改成双日、二阳等等。

  而且陈昌完全可以改个不相干的名字,姓名根本不足以作为凭据嘛。

  年龄勉强可供参考。还有,陈昌来的时候,没带家眷,单身一人。

  “要是户籍记录,加上相貌信息就好了。”

  侯胜北如此想道。(^_^)

  几千户的信息,一日也就看完了,筛选出几处条件近似的,还需亲自前往确认。

  ……

  几天后,两人站在最后一户人家的门口。

  无一中的。

  沈婺华怕他灰心,柔声鼓励:“吴兴也就十个县,一个一个查过去便是。”

  侯胜北心志坚定,丝毫不觉得沮丧,反而觉得这小姑娘替他人操心过多,只怕以后要吃亏。

  只是一个县耗费十日,运气要是不好,十个县小半年就过去了唉。

  -----------------

  新的一年到来,陈顼正式即位于太极前殿,改元,大赦。

  是为太建元年。

  复太皇太后章氏尊号为皇太后,立妃柳氏为皇后,世子陈叔宝为皇太子。

  次子陈叔陵立为始兴王,奉昭烈王祀。

  三子陈叔英为宣惠将军、东扬州刺史,改封豫章王。

  四子陈叔坚为东中郎将、吴郡太守,改封长沙王。

  东扬州刺史、鄱阳王陈伯山为中领军、中卫将军。

  吴郡太守、晋安王陈伯恭为中护军、安前将军。

  章昭达进号车骑大将军。

  淳于量改为征北大将军。

  黄法氍进号征西大将军。

  吴明彻进号镇南将军。

  沈钦为尚书左仆射。

  王劢为尚书右仆射,领右军将军。

  周弘正迁特进,重领国子祭酒,豫州大中正,加扶。

  沈恪为都督十八州军事,镇南将军、平越中郎将、广州刺史。

  陈顼没有丝毫大意,把陈蒨的两个儿子陈伯山、陈伯恭调入中央,东扬州和吴郡掌握在了自家儿子之手。

  至于为什么又起用了王通之弟王劢为尚书右仆射,其中自有奥妙。

  ……

  陈顼登基后不久,历时一月有余,侯胜北、沈婺华二人,终于寻到了武康山的脚下。(注5)

  武康山位于莫干山麓,县西十五里,昔日汉代吴王刘濞釆铜于此,有许多矿洞矿坑。

  确实是个隐身的好所在。

  两人说些莫干山乃是干将莫邪铸剑得名的逸事闲话,不过是为了平复兴奋的心情。

  此地据说有一陈姓男子,天嘉元年迁来,各方面都颇为符合条件。

  武康山不过百丈,山下有炼铜滩,取水颇为方便。

  山无坦径,登陟为苦,鼓勇达其巅,满山修篁结绿,古松参天,厥景奇美。(注6)

  山巅有一小庵,庵后有二井,深不见底。

  又有小坎,水盈其中,终年如是。

  石壁间有一碣,刻字曰:汉铜井。

  沈婺华上前轻敲门扉。

  片刻之后,一名男子开门迎出。

  沈婺华回首,确认侯胜北的表情,只见他缓缓点头。

  于是欠身行礼:“吴兴沈君理之女,见过舅父大人。”

  -----------------

  《地名对照》

  长城:今长兴县

  武康:今德清县西

  武康山:今德清县西北莫干山南,唐天宝六年敕改铜官山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皮皮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南朝不殆录,南朝不殆录最新章节,南朝不殆录 biquke.vip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